关于对联的重要知识

2018-06-26    阅读: 27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关于对联的重要知识,我们来看看。

  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对联知识大全

  一、对联的基本概念

  对联又称为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它要求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发展历史

  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秦汉以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就有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而春联的出现是在桃符的基础上慢慢演变发展起来的。

  现今我们在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时,随处可见古刹、佛堂庙宇、博物馆、大学、古村落门楼、茶舍等处的佳联妙对。

  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这一习俗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对联的规则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就是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也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另外,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相同位置上的词平仄应尽量相反。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另外,写对联相关的横批,可称为对联的题目,即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对联的分类

  1、从字数上分类

  短联: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如“山有色,水无声”、“夏雨、春风”。

  中等联:一般字数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如“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长联:一般是指全联超过四十字的对联。

  2、按内容分类,叙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

  3、按联语出处分类: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

  4、按写作方法分类:正对、反对、串对。

  5、按应用范围分类:门联、装饰联、交际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