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陈岩石范文

2018-05-16    阅读: 66  

  陈岩石人民的好领导,正直、真诚,不忘本,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陈岩石范文要如何写呢?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陈岩石一

  一部《人民的名义》,有人看到了反腐,有人看到了官场潜规则,还有人看到了官员出身。而我看到的是——老党员陈岩石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好的诠释。

  在《人民的名义》的剧集中,汉东省错综复杂的反腐朽斗争里,有一位老人,令无数观众动容,他就是原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前常务副检察长陈岩石,外号“老石头”,他的行事作风也如其名,岩石——有棱有角、有风有骨、朴实可靠。他在剧中一直为大风厂的职工奔走维权,毫无畏惧,一生时时处处都在为他人着想,这让我对陈老这位朴实清廉的老党员干部深感敬意。

  彭德怀同志曾说过:“我彭德怀参加共产党,党给我唯一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而陈老在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常委扩大会上(第八集),说:“……背炸药包是党员的特权,当年虚报年龄争抢这个特权时,我甚至都没想到能活到今天!同志们,我这一生都为抢到这个特权而骄傲啊!”每每想起陈老这番话,我心底对共产党员的那股敬意便油然而生。

  陈老心系大风厂,关心工人利益,当工人利益出现损失时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大风厂的经营出现了重大问题时,陈老和郑师傅组织大风厂工人自由筹资成立股金会以谋发展;当侯亮平遭到祁同伟、赵瑞龙等人的诬陷,并被停职接受调查时,陈老完全无视高育良的暗地威逼,积极配合陆亦可和侯亮平,暗地帮助侯亮平搜集证据澄清诬陷案件;当陈老得知蔡成功儿子被王文革绑架并挟持刀具威胁时,立马赶往现场开导王文革并只身替代人质,耐心劝说王文革股权问题应采取法律途径解决,最终大风厂股权问题得到了真正的解决。

  陈老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操心了太多,他真的太累了。他心系一生的大风厂工人股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自己共产党员的使命也完成了。最后,陈老在病房里安详地走了,遗体捐献汉东大学,不麻烦后人。当王老师告知侯亮平、郑西坡、沙瑞金陈老逝世的消息时,他们都哭了,我也哭了。

  陈岩石同志,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身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陈老始终心系群众,尽心尽责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老党员干部模范,陈老值得广大党员同志学习,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强的党性和对党无限忠诚的情怀。

  我们都应该向老党员陈岩石学习,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好党员,人民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陈岩石二

  近日,《人民的名义》热播。这个不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周x康、薄x来、徐x厚、郭x雄、令x划等腐朽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朽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表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朽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作为一名党员,要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对党的路线和党的领导采取对抗、消极抵制或阳奉阴违的两面派态度,是党的纪律所不容许的。同时,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对党的认识。

  二是进一步落实廉洁自律规定。中共中央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已经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关键是要认真执行。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和社交活动中,都要不折不扣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要按照规定的要求,严格检查自己。广大的党员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真正在廉洁自律方面带个好头,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要正确对待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种警戒,是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真正做到领导人员的权力行使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进一步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种监督的作用。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陈岩石三

  相对电视剧中的其他角色,“陈岩石”这个角色在前几集出场时,称得上是可圈可点(白志迪老师的表演毕竟功力到家,此时剧本的人设矛盾也还没有暴露,剧情也比后期少灌水而更紧凑),但随着后续故事的进一步展开,“陈岩石”这个角色终归是越看越有问题。

  之所以对“陈岩石”这个角色感到“不舒服”,是因为我认为这个角色是一个只编造了一半的、披着变色红旗的、精分式的假共产党人。把真·共产党人的内核砍掉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剩下的虚影中嫁接上二·共的特色——归根结底,陈岩石这个角色的作用,是作为一个象征今天延续了前共政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价值符号而存在。

  答主@布鲁斯金 说得简练:

  一个人不可能既是变革时代的服从者推动者,又是反抗者。角色本身就是矛盾的。

  转郭松民一篇评论的部分内容:

  陈岩石更重要的作用,是象征着“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中的“联系”。其实血肉已经没有了,骨骼和筋络就更说不上了,“联系”只剩下一块小小的皮肤,这就是陈岩石。

  陈岩石真的就通体灿然,毫无问题吗?当然不是。在陈岩石动员工人们用安置费二次创业,组建新大风公司时,就感觉他就不那么自信了,讲话也开始吞吞吐吐了。因为他很可能意识到自己的逻辑出了问题,自己的一生很可能是个笑话——既然自己一生为工人群众谋幸福,为什么工人就被剥夺一空,沦为弱势群体呢?既然组织起来,搞合作经济是对的,那为什么原来好端端的国营企业怎么就变成(改制时也就二十来岁,从剧中除了送礼拉关系有道,性格能力怎么看也不算靠谱)街头小贩蔡成功的私人企业了呢?

  这是陈岩石心里的一个梗,他过不去,想不通,因此话也说不圆,舌头上像打了一个结,脸上的笑容也僵硬起来。他还让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介绍一个合作社》,这不是讽刺吗?私有化的现实,难道不证明了自己的背叛吗?

  编剧周梅森意识到了其中的悖论,为了把这尴尬的场面圆过去,他让为护厂烧成重伤的工人王文革的妻子、眼下立刻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的女工汤成兰说出了全剧最恶毒、最无耻的一句台词:“再困难也比改革开放前好多了,那时连饭都吃不上。”

  这句话,抹杀了陈岩石本人从1945年到1979年这34年间的全部奋斗,不知道陈岩石为什么没有听出来?二流子出身的蔡成功可以说这样的话,但改革开放前的国营大厂的产业工人会说这样的话吗?这个情节完全是与事实违背的。如果说什么人对前后三十年自身境遇变化感触最深的话——那就是今天的下岗工人。新中国建国前三十年,国营工厂,尤其是大厂的工人,不论是政治与社会地位,还是物质生活,都可以说是处在社会上游,多少人的梦想就是当工人,哪里有什么“连饭都吃不上”一说;九十年代初期,身处大规模下岗潮的国企工人或许尝到过“连饭都吃不上”的滋味;如果剧情改成“再困难也比九十年代下岗潮时好多了……”则更真实,毕竟现在有了低保政策,可以吃上饭。

  陈岩石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代表了一批老干部、老革命。他们出身贫寒,毛主席、共产党、解放军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对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都有很深的感情,他们没有忘本,保留了中国革命的良心。但他们在政治上是糊涂的,思想停留在民主革命时期。虽然毛主席在晚年为了教育他们,苦口婆心,掰开揉碎了给他们讲道理,但他们始终不能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始终不能从路线的高度去看问题,这在客观上就使他们的一生变得荒诞不经。

  当然,陈岩石是被刻意扭曲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老革命如果真的像陈岩石这样不忘初心,最终都会像魏巍、马宾、李成瑞那样选择挺身而出保卫公有制,从而在历史面前重新赢回了自己的尊严。

  陈岩石在国企改制,也就是私有化的大潮袭来之时,不是带领工人起来保卫公有制,而是说服工人“放下国营大厂”的架子,同意蔡成功持大股,同时为工人争取一部分股份(当然,这比买断工龄这种丧尽天良的做法要好多了),但不知道陈岩石有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举动,事实上等于确认了私有化的正当性!在某种程度上,也等于确认了侵吞国有资产的正当性。

  有了私有化,就再也没有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工人阶级的整体沦落,也就此开始。但是,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难道不是陈岩石们毕生奋斗所追求的目标吗?为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呢?是自己太糊涂?还是心怀恶意?陈岩石无法面对这个问题。他对大风厂工人的不离不弃,应该是出于对自己负疚心理的一种补偿。

  历史安排给陈岩石最后的角色,是让工人在拿到一笔安置款后和平散去——不是带领他们创造历史,领导国家,做国家和企业的主人,而是让他们和平散去,以便新的资本家可以和平的接管工厂——这真是历史的悲剧,也是陈岩石的个人悲剧。

  附记:周梅森真的是一位细心、周到的编剧,他清楚的意识到了陈岩石身上的悖论,所以安排陈岩石在抗战时入党,而不是在解放战争时入党,并让陈岩石在给省委常委上党课时,在回忆镜头的旗帜上不伦不类的写着“国民革命军尖刀连”。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革命战争,而解放战争则是一场阶级革命战争。如果让陈岩石带着解放战争时入党的“初心”给省委常委上党课,整个人物的荒诞将变得无法掩饰。

  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我接触过两位和“陈岩石”这个角色的人生经历有部分相似的老战士老同志,其中一位最初入的是新四军,另一位在华北参加的是八路军,并且他们都参与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不同于绝大多数的名为被错误打倒的“返城老干部”,实际是脱离群众的老官僚们,这两位老革命在自己的退休生涯里接触最多的是上访群众、下岗工人和被拆迁户——这和“陈岩石”很像;然而,和“陈岩石”并不一样,两位老革命最强调的是斗争团结而不是所谓稳定,他们写文章搞上访拜省委,是为工人为农民为弱势群体。他们批判激化了阶级矛盾的巨大贫富差距和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假社会主义,感情真挚、理论努力以达到深刻而力度上毫不留情。参加过新四军的那位老战士甚至成了当地政府维稳的重点监视对象,常常被约谈甚至被警告,哪会像电视剧里那样,认识一个不会存在任何问题的小金子,开得了神奇的金手指?

  如果说“陈岩石”这个角色的成功性,如同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火一样,来自其部分的写实;那么其荒诞性正是来源是这写实的部分性和选择性。“陈岩石”,是从官僚和被颠倒回来的所谓正常历史的角度出发,经过无害化处理而打造出的一个不会出现在现实中的意识形态价值符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