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阅读答案【推荐】

2018-05-15    阅读: 13  

  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ldqu;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rdqu;阿益问。&ldqu;还没看,不知道。&rdqu;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 我心想。

  ③&ldqu;来猜我的是什么。&rdqu;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ldqu;马&rdqu;。

  ④&ldqu;害群之马?&rdqu;我说。[来源:学科网]

  ⑤&ldqu;没那么糟!&rdqu;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ldqu;焉&rdqu;。&ldqu;心不在焉&rdqu;的确比&ldqu;害群之马&rdqu;好多了。

  ⑦&ldqu;你的呢?&rdqu;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ldqu;用功&rdqu;。&ldqu;上一个字是&lsqu;不&rsqu;吧!&rdqu;大家起哄说,&ldqu;不用功。&rdqu;

  ⑧我再翻开一些, 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ldqu;又&rdqu;。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 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ldqu;活泼又用功&rdqu;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ldqu;优&rdqu;和&ldqu;甲&rdqu;,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ldqu;努力进取&rdqu;,就在上学期评语&ldqu;活泼又用功&rdqu;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ldqu;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rdqu;

  ⑭&ldqu;活泼又用功?&rdqu;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ldqu;活泼欠用功啦!&rdqu;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ldqu;又&rdqu;字其实是&ldqu;欠&rdqu;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 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ldqu;评语&rdqu;,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18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6分)

  ⑴小学三年级时,___;

  ⑵十多年后,___

  19 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句式?该句反映了我当时___和___心理。(3分)

  20 第⑭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4分)

  21 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B 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D 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22 本文标题&ldqu;评语&rdqu;不可以改为&ldqu;误读&rdqu;,请简述理由(6分)

  《评语》阅读答案

  18(1)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努力的动力,让我提高了成绩。一学期后,我才突然得知是误读。(2)我当了老师,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误读。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价。

  19排比、急切、疑惑。

  20【题示】本题间接考察了描写方法,考试可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鉴赏。可以将本题转化为&ldqu;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rdqu;来思考。

  21B

  22【提示】本题可以转化为&ldqu;标题的好处(作用)&rdqu;类题型来思考,再加以比较、回答本题时,要关于运用其他考题,第18题就是一个提示。林结构角度来看,&ldqu;评语&rdqu;这具题目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包含了&ldqu;小学时老师广评语对我的作用&rdqu;和&ldqu;十多年后我作为老师写评语给学生&rdqu;两部分,如果改为&ldqu;误读&rdqu;,只涵盖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够全面。&ldqu;评语&rdqu;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角度来看,&ldqu;误读&rdqu;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